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师范专业认证】师范类专业认证基本知识

发布时间:2023-01-03

阅读:


1.什么是师范类专业认证?

答: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专门性教育评估认证机构依照认证标准对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状况实施的一种外部评价过程,旨在证明当前和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专业能否达到既定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认证的核心是保证师范生毕业时的知识能力素质达到标准要求,目的是推动师范类专业注重内涵建设,聚焦师范生能力培养。改革培养体制机制,建立基于产出的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质量文化,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

2.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构建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全面保障和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供有力支撑,为加快我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贡献。

3.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师范类专业认证强调在工作中遵循统一体系、省部协同、高校主责、多维评价原则。

(1)统一体系原则:发布国家认证标准,实施整体规划,开展机构资质认定,规范认证程序,严格结论审议,构建统一认证体系,确保认证过程的规范性及认证结论的一致性。

(2)省部协同原则: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专业化教育评估机构的作用,形成整体设计、有效衔接、分工明确、分批实施的协同机制,确保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有序开展。

(3)高校主责原则:明确高校专业建设的主体责任,引导高校积极开展专业自评,推动建立专业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4)多维评价原则:采取常态监测与周期性认证相结合、在线监测与进校考查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判断相结合、学校举证与专家查证相结合等多种方法、多维度、多视角监测评价专业教学质量状况。

4.师范类专业认证有什么基本特征?

答: (1)中国特色与世界水平相结合。

(2)统一体系与特色发展相结合。

(3)内部保障与外部评价相结合。

(4)学校举证与专家查证相结合。

(5)常态监测与周期性认证相结合。

5.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组织体系和职责分工是什么?

答:负责师范类专业认证组织管理与具体实施的机构包括: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评估机构和认证专家组织,三者分工负责,协同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

6.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的基本内容和框架结构是什么?

答: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由中学教育认证标准、小学教育认证标准、学前教育认证标准三类三级构成,三类之间根据同学段特点各有差异,三级之间相互衔接,逐级递进。

第一级:国家对师范类专业办学的基本要求;

第二级:国家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

第三级:国家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卓越要求。

7.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程序有哪些?

答:师范类专业认证根据第一、二、三级不同的功能定位和组织实施方式,设置了相应的认证工作程序。

第一级采取网络平台数据采集方式,对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信息进行常态化监测。

第二、三级采取专家进校考查方式,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状况进行周期性认证,认证程序包括申请与受理、专业自评、材料审核、现场考查、结论审议、结论审定、整改提高7个阶段。

8.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结论和周期是怎样的?

答:认证结论分“通过,有效期6年”“有条件通过,有效期6年”“不通过”三种。

9.师范类专业认证结论有什么用途?

答:通过二级认证专业的师范毕业生,可由高校自行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工作。高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要求,建立以实习计划、实习教案、听课评课记录、实习总结与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师范毕业生教育实习档案袋,通过严格程序组织认定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视同面试合格。

通过三级认证专业的师范毕业生,可由高校自行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和面试工作。

师范类专业认证结果将为政府、高校、社会在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经费投入、用人单位招聘、高考志愿填报等方面提供服务和决策参考。

10.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的对象是什么?

答:省内师范院校和综合性院校中已有三届毕业生的师范类专业。

11.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是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核心要义,贯穿师范类专业认证全过程。

(1)学生中心(Student-Centered,SC):强调从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向以“学”为中心的新模式转变,要求遵循师范生成才成长规律,以师范生学习效果和个人发展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和安排教学活动,并将师范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

(2)产出导向(Outcome-based Education):聚焦师范生受教育后“学到了什么”和“能做什么”,强调明确学习产出标准,对接社会需求,以师范生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反向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配置师资队伍和资源条件,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3)持续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强调聚焦师范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跟踪与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用于教学改进,形成“评价—反馈—改进”闭环,建立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追求卓越质量文化,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不断提升。

12.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是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

答: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不仅仅体现在“学生发展”这一个指标项上,也体现在其他七个指标项中。以学生为中心,强调遵循师范生成长成才规律,要求师范类专业把培养目标和全体学生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作为评价的核心;培养目标应该围绕师范生毕业时的要求以及毕业后一段时间所具备的从教能力设定;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等方面的建设均要以有利于师范生达到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各种质量保障制度和措施的目的是推进师范类专业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最终目的是保证师范生培养质量满足从教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13.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是如何体现产出导向的?

答:以产出为导向,就是强调以师范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关注师范毕业生“学到了什么”和“能做什么”,而非仅仅是“教师教了什么”。要求专业按照“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基本思路,面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求,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出发点,设计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采用匹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配置足够的软硬件资源,要求每个教师明确自己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责任,最终通过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定期评价和持续改进,保证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的达成。

14.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是如何体现持续改进的?

答: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一大重要特点就是要求专业建立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认证标准指标内容贯穿了质量持续改进理念,强调聚焦师范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对专业人才培养活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与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用于人才培养工作改进,形成“评价—反馈—改进”闭环,建立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和追求卓越质量文化,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一方面,设置了独立的“质量保障”指标,从保障体系、内部监控、外部评价、持续改进四个方面对“评价培养目标是否达成以及持续改进”提出要求。

另一方面,在“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设置“评价”二级指标,在“师资队伍”部分设置“持续发展”二级指标,要求专业建有的各种机制、制度和措施,最终都要落实到执行、跟踪、评价与改进。

15.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考查具体包括哪些指标?

答:包括“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学生发展”等8个一级指标和39个二级指标。

16.师范类专业认证考查的“五个度”具体指什么?

答:(1)培养效果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2)专业定位对社会需求的适应度。

(3)师资及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的支撑度。

(4)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

(5)学生和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满意度。

17.学校申请师范类专业认证前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答:评建准备是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础工作,原则上参评高校至少在提交认证申请前1年开始评建准备,主要任务是比照认证标准,找出自身存在问题与差距,逐步改进提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学校层面:以专业认证为抓手,以认证理念推动师范类专业教学改革,引导师范类专业聚焦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培养,建立基于产出的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质量文化;开展广泛宣传;建立评建保障机制。

专业层面:对照认证标准开展自查,总结取得成效,梳理问题与不足,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有针对性改进。其中,重点工作是重新审视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建立基于产出的质量评价机制,整理教学档案与佐证材料。

教师层面:认真学习充分理解认证理念与认证标准,将认证理念和认证标准落实到教学活动中,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持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8.为什么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参评专业“说”“做”“证”必须达成一致?

答: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一种举证式认证,现场考查专家组主要是通过参评专业的“说”、“做”、“证”三个环节,来查证和判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状况是否达到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并给出认证结论。

所谓“说”,即“自己是怎么说的”,参评专业要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等。

“做”即“自己是怎么做的”,参评专业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所实施的教学活动,以及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全程跟踪与形成性评价的措施与做法。

“证”即“证明自己所说和所做的”,参评专业要为证明自身达到标准要求,逐项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因此,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参评专业的“说”、“做”、“证” 必须达成一致。

19.师范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答:目标定位: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和山东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和山东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目标内涵: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中小学(幼儿园)教育专业特色,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目标评价:定期对培养目标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20.师范类专业认证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培养目标的内容包括服务面向、服务定位和人才规格等内容。要对师范生毕业5年左右的具体能力和表现有清晰的表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和优势,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要求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21.四个回归是什么?

答:四个回归,是指教育部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出的:“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四个回归要求

一是回归常识。要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办教育,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

二是回归本分。要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坚持以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实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

三是回归初心。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是回归梦想。要推动办学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

22.四个相统一是什么?

答: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

23.“四有”好老师是什么?

答: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24.四个引路人是什么?

答: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5.什么是“一践行三学会”?

答:“一践行三学会”指“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

26.师范类专业的毕业要求是什么?

答:(1)践行师德,包括师德规范和教育情怀。

师德规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教育情怀: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事业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学会教学,包括科学素养和教学能力。

学科素养:具有一定的人文与科学素养。掌握学科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学科在中小学(幼儿园)中的价值,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与社会实践、学生的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

教学能力: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依据所教学科课程标准,针对中小学(幼儿园)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教学体验,具备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3)学会育人,包括班级指导和综合育人。

班级指导: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小学(幼儿园)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综合育人:了解中小学(幼儿园)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理解学科育人价值,能够有机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少先队活动和社团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4)学会发展,包括学会反思和沟通合作。

学会反思: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沟通合作: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

27.师范类专业对师资队伍有哪些要求?

答:数量结构: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不高于18:1,本科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一般不低于70%,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且为师范生上课。基础教育一线兼职教师素质良好、队伍稳定,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20%。

素质能力: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学习指导等教育教学能力;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能够有效指导师范生发展与职业规划。师范生对本专业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师德和教学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实践经历: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熟悉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至少有一年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服务经历。其中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具有指导、分析、解决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持续发展:制定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建立教师培训和实践研修制度。建立专业教研组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评价结果与绩效分配、职称评聘挂钩。探索高校和中小学(幼儿园)“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机制。

28.师范类专业认证对教师有哪些新的要求?

答: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一项系统性、根本性的师范人才培养改革工程。对于担任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师来说,新的要求主要有:

(1)参与和熟悉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熟知专业毕业要求。

(2)基于毕业要求,了解本专业课程设置和结构,掌握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3)根据毕业要求设定自己所承担课程的课程目标及其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4)根据设定的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内容和教学环节。

(5)根据学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设立针对课程目标的课程考核方式。

(6)在教学实施中,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指向课程目标的达成。

(7)有具体可行的、基于课程评价的课程持续改进方案并实施。

29.为什么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强调建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跟踪反馈与社会评价机制?

答: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其所培养的师范毕业生能够持续满足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用人单位满意度和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成为师范类专业办学质量的重要评判指标之一。

因此,认证标准在“质量保障”指标项中,专门设有“外部评价”二级指标,要求专业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基础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它是师范类专业收集信息,对“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定期评价的必要渠道,也是在“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学生发展”方面开展持续改进工作的重要基础。

30.师范类专业认证中,学生发展应关注哪些内容?

答:生源质量、学生需求、成长指导、学业监测、就业质量和社会声誉。


 

认证标准(第一级)

1.教师教育课程学分

答:必修课≥10学分

总学分≥14学分

2.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答:≥10%

3.学科专业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答:≥50%

4.教育实践时间

答:≥18周

5.实习生数与教育实践基地数比例

答:≤20:1

6.生师比

答:≤18:1

7.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

答:有

8.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

答:≥学校平均水平

9.具有硕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

答:≥60%

10.中学兼职教师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

答:≥20%

11.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

答:≥13%

12.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答:≥学校平均水平

13.生均教育实践经费

答:≥学校平均水平

14.生均教育类纸质图书

答:每6个实习生配备中学学科教材≥1套

15.微格教学、语言技能、书写技能、学科实验教学实训室等教学设施

答:有


宣传部

1.在师范生职业生涯构建过程中,如何发挥“三全育人”的作用?

(一)“招生-培养-就业-追踪”四位一体贯通指导

一是着力做好招生宣传与教育,帮助考生明确生涯志向,吸引适合从教的优质生源。

二是开创性进行专业面试,把好生源质量关,奏响育人序曲。每年修订招生章程,制定招生计划、招生宣传方案、招生考试的实施办法,并对外公布。全员参与招生面试,不同身份教职员工分别展现学院整体精神风貌。不同身份教职员工分别负责考务、考官、后勤保障等不同工作内容。面试工作不仅是学院对生源的考核,严把入口关,同时也是育人的前奏,是考生与学院的第一次接触。

三是明确培养目标,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生态体系,为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四是追踪毕业生发展,寻找生涯发展榜样,调查收集反馈信息,持续支持毕业生发展。

(二)“师心-师德-师能-师梦”四位一体融通指导

大一年级的重点是生涯适应——唤醒师心。

大三年级的重点是生涯行动——提升师能。

大四年级的重点是生涯成熟——实现师梦。能够完成本阶段生涯发展目标,顺利毕业就业或国内外升学深造,进入下一生涯阶段,而大多数学生实现了教师梦。

(三)“调研-宣传-辅导-推荐”四位一体打通指导

一是全面推进就业调研,既调研学生,也调研市场。开展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全面掌握毕业生目前状态、就业意向、困难原因、辅导需求、 意见建议等,辅导员、毕业班班主任、研究生导师等做好调研,才能开展有针对性的相关工作。调研就业市场的需求、要求和变化,才能结合实际指导学生。

二是全员覆盖就业宣传,既对学生做好就业宣传,也做好宣传学生的工作。

三是全过程就业辅导,针对学生差异化就业需求、不同的生涯发展目标和困难,进行分类辅导。把全体辅导、团体辅导、一对一辅导结合起来。

四是全方位拓展就业渠道,既向用人单位积极推荐毕业生,也向毕业生广泛推荐用人单位。调查了解学生就业意向区县需求,积极联络区县教委及校友,拓宽就业渠道、整理招聘信息。

2.如何对师范生进行师德培养?

(一)在注重专业知识培养的同时也要注重道德培养

将师德培养融入课堂上和生活中,在行动上和意识上都能够有所受益。首先,高素质的师资团队是完成师德培养的必备条件。师资素质的高低是师德培养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好的师资力量能够制定出优良的教研方案。其次,师德培养的方式和方法特别是对核心价值观一定要重视,使师德修养成为身体的一部分。教师教育要做到政治、道德和法治三位一体,让学生的素质在整体上有所提升。最后,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思想上有所觉悟。

(二)增加有关师德培养的课程

加强对德育课程的重视,加大课程设置力度, 特别有助于开展师德培养的相关工作。让学生继承师德知识的精华,倡导将师德培养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体会到博大的中国文化的同时,能够得到一定的启迪,从而使自身的素质修养得到提高,进而付诸行动。此外,要把教育领域牢牢地控制在法律的框架中。增加其专业知识课程的开设,增设教师教育课程,让专业思想根深蒂固。作为未来的教师, 教学技巧和方法的熟练掌握是不可或缺的,而人文素质的教育也亟待加强。

(三)要提高师德培养的实效

自觉性以及自律性是师德培养所具备的特征,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强化。首先,因材施教是师德培养要遵循的。只有了解自己的学生,老师才能用适合不同学生的方法进行教育,才能使学生自身的优势有机会得到充分的展示。其次,师范生接受的师德培养可以使其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显著提高,并且能够彻底地贯彻落实,不弄虚作假,使师德修养在师范生身上得到显著的提高。可以通过下发调查问卷、进行面对面的沟通、派出人员进行实地考察等,让师德教育的评判机制能够朝着全面、准确、系统的方向发展。

(四)开展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

开展实践活动有多种方式,如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小组交流等。可以组织全体学生观看优秀师德报告光盘资料,学习全国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在学生中开展评选“我最喜爱的老师”活动,唤起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 激发教师投身崇高教育事业的内驱力。对原有的教学课程进行改革,增加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实习和社会实践课程安排并提高相关科目的分值。 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自由组合完成实践调查,然后写出实践中所获得的思想感受,最后聚集师范生开展辩论会和研讨会等, 让师范生抒发他们自己的见解。学校指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的调换,通过换位思考提高师德培养的效果。

(五)将校园文化和法制文化进行结合

校园文化是师德教育最合适的载体,也体现了大学的精神,有润物细无声之感。学校是培养师范生最主要的场地,应该营造具有精神文化以及物质文化的育人氛围,建设有着师范院校独特特色的校园文化。

3.在培养师范生教育情怀方面,如何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作用?

(一)开发校本课程,增强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和乡土情怀。课程是高校教学的载体。学校对不同专业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和方法。鼓励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和通识课程中加入课程思政内容,深化师范生对专业的情感认识,提升师范生的教育情怀。根据培养定位,应根据本地区发展特色和历史开设一些本地文化课程,以此增加师范生对本地文化的认同。

(二)拓展见习实习价值,见习实习中融入课程思政内容,通过师范生具身感知和实践丰富情感体验。在教育教学中,见习、研习和实习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提高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有效途径。根据培养定位,一要拓展师范生的实习渠道,与本地中小学建立合作育人模式,并将实习时间定为一个学期,使师范生能够在真正的教学情境中具身体验和感知教师的角色,融入课程教学,激发自身情感体验,从而为自愿并坚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提供内生力量。二要在专业见习和研习上下足功夫,安排师范生观摩中小学教师的公开课,锻炼师范生对教学问题和专业内容的反思与研究意识,培养师范生的人文情怀和对科学真理追求的钻研精神。

(三)建设丰富的校园文化,将校园文化内容融入思政课程中,培养师范生向善道德品质和人文情怀。校园文化是培养师范生教育情怀的隐性因素,对师范生教育情怀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春风细雨的作用。在校园中设置区域杰出科学家和优秀教育家的雕像,设置优秀校友展报,并对其生平事迹做简介,以提升师范生的学习热情和对教育教学的向往与追求。对地方文化特色加以宣传,并展现在教育教学和校园中,以提高师范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可对区域优秀乡村教师进行展示,讲述乡村教师的感人事迹,以增强师范生对普通人群或弱势人群的人文关怀,提高师范生的向善品质。


 

学生处

1.在学生发展方面关注哪些重点指标?

(1)心理健康指标。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面向全体师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开通学生心理咨询专线8984028。成立五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与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德州市精神卫生中心签订“医校共建”协议,畅通了心理危机转介绿色通道。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举办“心理健康月”品牌活动,成立校级学生社团心理协会,推出心理中心官方公众微信号。新生入学初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每学期初进行心理排查工作。2021年10月份以及2022年3月份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工作,一个月内完成全部面对面谈心谈话,以及对重点关注学生的首次约谈,并按照一月一报送的原则定期对重点学生进行约谈。加强心理筛查,重点排查15类受疫情影响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动态重点关注学生名单,对重点群体实行“一对一包联制”,并按照“一生一档一策”的标准做好跟踪记录。根据心理普测、心理排查、“面对面”谈心谈话工作等动态更新。全面掌握学生心理状况,精准防控心理危机。

(2)综合素质指标。2021年学校修订了《新利体育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综合素质测评包括学业成绩测评、第二课堂成绩测评和扣分项。其中,学业成绩占比80%、第二课堂成绩占比20%。学校根据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学分计算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成绩,“第二课堂成绩单”是学生评奖评优的一项重要依据。

(3)身体素质指标。学生参加体能测试合格后方可毕业。体测工作由体育学院统一组织。

(4)学习状态指标。出台《新利体育关于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十项规定》。形成班级自查、学院检查、学校抽查的三级网络,严查学生上课迟到、旷课、晚归、夜不归宿等现象。

2.在毕业要求达成方面学校进行了哪些制度设计?

2009年学校制定并实施《综合教育学分管理办法》,弥补了专业知识教育的缺陷,由知识育人转向文化育人,由灌输式教育转变为渗透式教育,第一、二、三课堂相结合,涵盖了学生工作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日常教育管理、科技文化创新、社会实践、职业技能及自选活动等五个考核项目。学生修满相应学分方可毕业。2018级至2020级学生继续使用旧版《新利体育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及综合教育学分制度。

2021年学校制定《新利体育“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管理办法》,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之外的重要育人平台。“第二课堂成绩单”将准确记录、全面反映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的第二课堂学习情况,“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对综合教育学分制度的提升和优化,“第二课堂成绩单”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修够相应的第二课堂学分方能毕业,“第二课堂成绩单”放入学生档案。

2021年学校制定《新利体育“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管理办法》,“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涵盖了四大体系、七大类别,包括课程项目体系、记录评价体系、价值应用体系和数据信息体系,分为思想成长、创新创业、实践实习、志愿服务、文体活动、工作履历和技能特长7个类别,其中思想成长、创新创业、文体活动、技能特长四类课程项目可以开设第二课堂课程。 第二课堂课程项目体系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学生需根据“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规定,参与并完成第二课堂活动或课程,符合评价考核规定,方可获得第二课堂学分。

本科学生在校期间修满12个必修学分和8个选修学分方可毕业,其中修满12个以上选修学分为良好,修满20个以上选修学分为优秀;专科学生在校期间修满10个必修学分和6个选修学分方可毕业,其中修满9个选修学分为良好,修满15个以上选修学分为优秀;专升本学生在校期间修满8个必修学分和4个选修学分方可毕业,其中修满6个选修学分为良好,修满10个以上选修学分为优秀。

3.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如何融合?

立足第一课堂,坚持立德树人,紧紧抓住课堂主阵地。拓展第二课堂,第二课堂以提供个性化学习指导为主,对以大班授课、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活动形成了有益的补充和延伸,从而帮助在学习适应、自我发展上遇到问题的学生。

为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建立科学的学生教育评价导向,推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自2021级学生开始,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

“第二课堂成绩单”将理想信念、政治素养、道德品质、能力素质等育人成效显性化,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评奖评优、推优入党、求职升学的重要依据。 我校将“第二课堂成绩单”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修够相应的第二课堂学分方能毕业,“第二课堂成绩单”放入学生档案。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课程项目体系分为7个类别:思想成长、创新创业、实践实习、志愿服务、文体活动、工作履历、技能特长。课程项目体系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必修课程项目包括思想成长类、创新创业类、实践实习类、志愿服务类,且设置最低学分要求;选修课程项目包括文体活动类、工作履历类、技能特长类。

此外,学生处每年开展学风建设“十佳”系列评选、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离校教育、文明素质养成教育、诚信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

4.职能部门是如何将专业认证工作纳入到日常工作中的?

学生处高度重视专业认证工作,吃透认证工作精神,围绕指标体系开展学生工作,深入了解学生需求,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服务方面满足学生成长需求。

5.职能部门工作对应专业认证的哪一个指标?

指标体系中第八条学生发展中学习需求和成长指导部分内容与学生处有关。

6.教师教育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工部门与教务部门如何协同联动?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人才培养,教务工作和学生工作是育人环节中两项重要工作,两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为更好地服务学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教务与学工建立沟通平台,构建协同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实现学生培养无缝衔接。一是联席协商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人才培养全过程和教育管理各环节的重大问题、重要决策、重点措施进行科学论证、研究决策。对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细节和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反馈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探讨,统筹推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二是信息通报机制。建立教务管理和学生管理通报机制,涉及学籍异动、学业预警等培养服务过程和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互通互有,确保信息对称。三是工作联动机制。在人才培养纪律、学习、考试等各环节,实行教务管理与学生管理的工作联动,保证人才培养环节的有机协调。

7.如何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按照《新利体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案》工作要求,强化思想引领,分层次、分阶段、有侧重的对学生进行“五育”主题教育,大力开展“三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文明修身教育、生命教育、创业就业教育”活动,进一步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打造活动亮点,贯穿整个学段,充分利用好新生入学教育和毕业生教育两个关键点。通过召开班级例会,微信公众号开展网上微思政课,宣传党的二十大主题教育,做到思政教育全过程培养。依托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打造“面对面”活动,根据师范专业学生的发展诉求,精心打造了涵盖思想引领、传统文化传承、心理辅导、学科揭秘、学习经验分享、英语沙龙、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师德风范欣赏、技艺切磋等10余个品牌活动,适时为师范生提供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

8.如何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

(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设置个体咨询室、团体辅导室、沙盘游戏室、音乐放松室、情绪宣泄室等功能室,配置音乐放松椅、标准沙盘、智能宣泄仪等多种专业设备。有专职心理老师6名,兼职心理咨询师12名,聘请特聘教授1名,兼职教授5名,均为有应用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等专业资质或国家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教师。

(2)成立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学院心理辅导站—班级心理委员—公寓心理观察员—宿舍心理守护员五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定期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技能培训,其中班级心理委员、公寓心理观察员、宿舍心理守护员由经过训练且有一定朋辈心理辅导技能的学生担任,提升了师范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与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德州市精神卫生中心签订“医校共建”协议,畅通了心理危机转介绿色通道。

(3)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山东省教育厅审核通过的山东联盟共享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智慧树、超星两大平台开放。

(4)新生入学初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排查工作。每学期初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排查工作。2021年10月份以及2022年3月份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工作,一个月内完成全部面对面谈心谈话,以及对重点关注学生的首次约谈,并按照一月一报送的原则定期对重点学生进行约谈。

(5)组织开展全体学生心理危机排查工作,重点排查对象为15类问题的重点关注学生及受疫情影响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动态重点关注学生名单,对重点群体实行“一对一包联制”,并按照“一生一档一策”的标准做好跟踪记录。根据心理普测、心理排查、“面对面”谈心谈话工作等动态更新。

(6)坚持办好“心理健康月”品牌活动,心理健康月期间开展“遇见四月,从‘心’出发”心理健康云端系列活动、“‘剧’动心声,表达你我ta”线上团体心理工作坊、朋辈技能辅导大赛、优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评选、优秀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评选、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活动评选等系列活动。

(7)成立校级学生社团心理协会,推出心理中心官方公众微信号,向广大师生普及心理健康、自我保健、危机识别等方面的知识和理念。

(8)组建专业心理辅导团队,开通心理支持热线8984028和网络心理辅导服务,针对不同人群的心理危机干预要点,开展心理疏导和干预,必要时做好严重精神障碍治疗辅助和配合工作。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9)面向全校师生开展“抗疫心防线--情绪自我调节技巧”心理云课堂,向学生、教师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相关宣传。心理中心微信公众号定期为师生推送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师生正确面对疫情引发的心理恐慌,科学调适心理状况。编写《新利体育心理防疫手册》、《疫情封控期间辅导员心理疏导工作指南》为师生提供情绪调节、压力缓解、身体放松简便方法等心理科普知识。多措并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9.学校如何服务学生?

(1)建成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占地700余平。一楼是大学生事务中心,设立业务办理、自助服务、信息公告和学生交流四个功能区,为同学们提供“一站式”业务办理。现有9个职能部门入驻,开通12个服务窗口,可办理80余项业务 ,启用入驻部门“2 号章”,开通4部学生服务热线,部分业务实现线上办理和自主办理。二楼是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设有博学谷、崇德居、启智堂活动室,根据师范专业学生的发展诉求,精心打造了涵盖思想引领、传统文化传承、心理辅导、学科揭秘、学习经验分享、英语沙龙、生涯规划、创新创业、经典欣赏、技艺切磋等10余个品牌活动,建立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适时为师范生提供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三楼是易班发展中心,充分利用今日校园APP、微信公众号、微博、QQ、抖音等新媒体,加强网络思政教育,强化学生网络思想意识,树立网络思维,提升网络文明素养,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

(2)完善校园修读点建设。学校充分开发、改造现有场地,在创业谷、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学生宿舍、教学楼设置校园修读点。修读点内环境优雅、学习氛围浓厚,方便师生交流,为学生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

(3)学校领导干部联系学生工作。 校领导每人联系1个学生班级;每学期至少给学生讲1堂思想政治理论课或形势政策课;原则上每周通过进课堂、进宿舍、进食堂、进讲座、参加学生活动、“校领导面对面”、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至少“面对面”与学生交流1次;通过微信、微博等方式倾听学生诉求、疏导学生情绪。学校中层干部每人联系1个学生班级;每人每月通过进课堂、进宿舍、进食堂、进讲座、参加学生活动、“职能部门面对面”、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至少“面对面”与学生交流1次;通过微信、微博等方式倾听学生诉求、疏导学生情绪。


 


团委

1.学生社会实践环节的开展情况

一是整合实践资源,建设实践平台。围绕专业课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等载体的有机融合,依托社区、教育基地等场所,建设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如团委与德州团市委紧密合作、加强交流,双方签订“青鸟计划合作协议”,由团市委牵头,与德州优质企业签订“青鸟计划校地共建协议”;与淄博市邹平县建立了“青鸟驿站”共建协议,助力毕业生就业。

二是深化社会实践精品项目建设。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公益、志愿服务、岗位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传统经典项目,组织实施一批新时代实践育人精品项目。针对2020级和2019级已经尝试开展新利体育社会实践推介制度,鼓励同学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三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依托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及体制机制。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打造课程学习、项目实践、创业孵化、以赛促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全流程服务平台,持续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以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为代表的创新创业竞赛及各类学科竞赛。

2.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情况

一是完成顶层设计。制定并实施《新利体育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管理办法》《新利体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新利体育创新学分和技能学分认定办法》加强了对师生参加科技竞赛的支持力度。将挑战杯、互联网+列为国A级别,经费由学校重点支持。获得国家级金奖奖励10万元。

二是“五创融合”全链式指导创新创业教育。

课创融合—课程初创,“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均开设专创融合类课程,并开设有SYB培训课程,初步启发创新思维、培养创业意识;

科创融合—项目中创,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科研项目中激发创新思维;

赛创融合—竞赛深创,以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为抓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深度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孵创融合—基地精创,竞赛和科创项目中的创新成果、创意在基地精心孵化;

产创融合—产学共创,以大数据产业为引领,依托获批的山东省大数据产业创新中心,政府、企业、学校共同打造政用产学研高地。

“课创、科创、赛创、孵创、产创”的有机融合,形成了“课程初创—项目中创—竞赛深创—基地精创—产学共创” 全链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模式,既兼顾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为有创新成果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精准、精细、精心服务,大力提升了创业学生的参与率与成功率。

三是团属竞赛取得新突破。

团委通过开展“团团邀你做科创”宣讲活动,开展“青年创新创业训练营”,重点培育种子项目等工作,今年,我校“挑战杯”荣获红色专项全国三等奖1项,“挑战杯”省级二等奖3项,省级三等奖2项。获奖层次有了新的突破。

3.第二课堂是否提供合适的教学服务

共青团工作主线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就是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在提供合适的教学服务方面,团委主要做了一下几点:

一是第二课堂活动更加注重与专业结合,去娱乐化、重学术化,减少了文体活动的比例,重点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普通话比赛、红色经典诵读、信仰公开课等服务教学的活动。

二是对学生社团进行了结构性调整,通过注销不合格社团、删减不符合发展规划的社团、合并同类型社团、引导社团向学术科技类和创新创业类转型等措施,加大社团结构调整力度,促进社团转型。整改后,我校现有社团86个,其中文化体育类社团由原来的66个减至41个,思想政治类社团、学术科技类社团、创新创业类社团、志愿公益类社团、自律互助类社团数量都有所增加。

三是建立协同育人机制,破除第一课堂由教务部门负责,第二课堂由团学组织负责的惯性思维,形成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内容互补的协同育人机制。发挥政策优势调动专任教师的积极性,实现第二课堂内容有效衔接第一课程。如第一课堂开设专业导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课,第二课堂对应开展专业体验活动、心理工作坊。

四是为学生提供权益服务。充分发挥共青团联系服务学生的职责,整合资源为学生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比如,近期,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积极协调各学院为学生提供考研复试面试间88个,解除了考研复试学生的后顾之忧;开展校领导、朋辈、学霸“面对面”系列活动,为学生进行学业指导和生涯规划;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挑战杯大学生科技竞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将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相结合,有效提升学习的掌握度。

此外,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人才培养,教务工作和学生工作是育人环节中两项重要工作,两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为更好地服务学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教务与学工建立沟通平台,构建协同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实现学生培养无缝衔接。一是联席协商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人才培养全过程和教育管理各环节的重大问题、重要决策、重点措施进行科学论证、研究决策。对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细节和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反馈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探讨,统筹推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二是信息通报机制。建立教务管理和学生管理通报机制,涉及学籍异动、学业预警等培养服务过程和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互通互有,确保信息对称。三是工作联动机制。在人才培养纪律、学习、考试等各环节,实行教务管理与学生管理的工作联动,保证人才培养环节的有机协调。

4.学校开展第二课堂情况

为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建立科学的学生教育评价导向,推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自2021级学生开始,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

“第二课堂成绩单”将理想信念、政治素养、道德品质、能力素质等育人成效显性化,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评奖评优、推优入党、求职升学的重要依据。 我校将“第二课堂成绩单”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修够相应的第二课堂学分方能毕业,“第二课堂成绩单”放入学生档案。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课程项目体系分为7个类别:思想成长、创新创业、实践实习、志愿服务、文体活动、工作履历、技能特长。课程项目体系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必修课程项目包括思想成长类、创新创业类、实践实习类、志愿服务类,且设置最低学分要求;选修课程项目包括文体活动类、工作履历类、技能特长类。

5.职能部门如何将专业认证工作纳入到日常工作中

(1)团委组织全体人员认真学习工作方案,开展师范认证工作专项培训,统一思想,将师范专业认证工作纳入到日常工作。有专人负责师范认证工作,积极主动联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做好所在学院第二课堂活动准备工作。(2)结合我校正在开展的大学生科技文化节,根据师范认证的工作实际,做好全校第二课堂日常推进和专家进校的展示活动。将举办符合师范认证的新利体育大学生校园原创诗歌朗诵大赛,做好社团活动日常活动开展,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人事处

1.师资队伍建设政策支持

(1)坚持引育并举,搭建青年教师释放内生动力的平台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为广大教师的成长提供平台,2019年出台《新利体育“天衢英才”工程实施办法》,围绕学校发展需求,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在柔性引进领军型人才的同时,面向校内广大教师,重点开展校内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英才的遴选工作,全方位地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平台,激发青年教师活力和内生动力。2019年,学校遴选6位天衢英才,其中4人是师范类专业教授和博士。2021年遴选6位天衢英才,其中4人是师范类专业教授和博士。

(2)深化职称评聘改革,持续培植广大教师教学科研能力

根据我校发展实际情况,2022年及时修订完善《新利体育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实施办法》,规定了专业技术岗位聘任的“申报通道”。为鼓励教学科研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教师,实施“直聘通道”,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了公平有效的制度。2017年以来,直聘教授3人,直聘副教授17人。

(3)实施教师成长计划,激发教师创造潜能

学校在大力引进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充实教师队伍的同时,高度重视现有教师的培育工作,大力实施引育并举的人才强校战略。制定每年年度新入职教师培训方案,多措并举,加强新入职教师培训。进一步修订完善《新利体育教师培养培训暂行办法》,制定《关于进一步规范和鼓励教职工攻读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博士学位的通知》,结合《新利体育教师出国(境)访学研修管理办法》,在政策和经费保障方面鼓励教师以岗前培训、国内访问学者、国际合作培养、单科进修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学历教育、博士后流动站研究学习等形式参加培训进修,有效提升了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为更好地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拓宽思路,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积极实施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成长计划,拓宽思路,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2021年修订并印发《新利体育教师挂职锻炼管理办法(修订)》。鼓励院(部)及教师个人依托各类协同创新中心、产学研合作基地、校企合作基地、实习实训基地等平台,采取考察观摩、技能培训、跟岗实习、顶岗实践、在企事业单位兼职或任职,参与产品技术研发等形式,组织开展挂职锻炼。为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高层次人才盯高端、察需求、入基层,在社会发展中找项目、做研究、出成果。截至2022年年底,共计903名教师获批并进入企业挂职锻炼,有效提升了教师应用素质及能力。

(5)推进岗位考核工作,不断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活力

为了鼓励广大教师发挥各自的学科专业特长,2022年修订并印发《新利体育教职工考核办法(试行)》《新利体育首轮岗位聘用聘期期满考核实施方案》,细化考核标准,坚持岗位任务完成情况与业绩相结合,坚持收入与责任、贡献相匹配,为教学科研业绩突出的教师提供成长的平台,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职能部门是如何将专业认证工作纳入到日常工作中的?

按照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相关要求,把握好工作环节,切实推进完成认证工作中人事处负责的各项任务。一是将师范类专业认证中的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到日常工作中,引育并举。二是对本次认证的四个专业,认真分析评估指标、标准,落实责任,精心准备。三是完善人事处师范专业认证相关文件,高效完成各类师资队伍数据支持。四是汇总近三年为加强师范认证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学校引育并举的一系列举措。

3.职能部门工作对应专业认证的哪一个指标?

人事处负责师范专业认证标准(第一级)中的“师资队伍”维度,监测指标包括:专任教师生师比,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具有硕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

4.师范类专业人才引进方面,学校是否有特殊的倾斜政策?

2018年以来,学校实施博士引进“双百计划”,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围绕学科专业建设,学校科学制定人才引进计划,修订完善人才引进工作有关政策,提升人才引进待遇,把师范类专业的博士引进列入紧缺专业,在人才引进政策上予以适当倾斜。2018年以来,师范类专业博士占全部引进博士的47%。同时对于部分博士人才难以引进的专业,采用招聘优秀硕士的方式予以解决。自2018年以来,师范类专业硕士占全部引进硕士的61%。

5.学校加强师范类专业兼职教师队伍管理举措

一是学校高度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制定出台《新利体育外聘教授管理办法》,结合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学生发展、课程结构和教学改革的需要,高标准选聘专业水平高且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

二是定期考核,及时调整优化兼职教师队伍。通过课时量完成度,学生访谈、问卷评教、同行评价等多种方式,加强考核评价与管理,实施动态管理。

6.学校对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等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是否有倾斜政策?

学校制定《新利体育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实施办法》、《新利体育岗位考核管理办法》及年度考核工作方案,实施分类管理、分类评价,评价结果与绩效分配和职称评聘挂钩。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等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评价结果为优秀的,其课程教学工作量业绩按照1.2的系数计算,进行岗位考核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

7.学校针对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专业发展制定了哪些文件和有哪些具体举措?

答:《新利体育2020年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方案》中的“六、2020年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说明”之“(三)申报人员承担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等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教师评价结果为优秀的,其该课程的教学工作量业绩按照1.2的系数计分;《关于做好2020年岗位考核工作的方案》中的“三、其他”之“3.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等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教师评价结果为优秀的,其该课程的教学工作量业绩按照1.2的系数计算,进行岗位考核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



 

教务处

1.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方面,学校做了哪些工作?

学校以专业认证为契机,出台了《新利体育关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全面修订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是树立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以产出为导向,对照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学前教育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对接社会需求,要求专业按照“ 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基本思路,重构人才培养方案,明晰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二是优化教学大纲,在所有课程教学大纲中增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充分发挥课程课堂“主渠道”的育人价值,深度挖掘课程中思政教育资源和生动有效的育人元素,促进专业课、公选课及实验课等专业基本原理、前沿知识、实验技能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三是优化教育师范类课程设置,使教育理论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融入到学校整体课程体系中,形成一套科学、实用的教师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在教师教育类课程基础上,开设了多媒体教学设计与操作、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

2.毕业要求达成方面,学校是如何构建课程体系的?

学校统一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情怀、教学能力等。统一设置通识必修、通识选修、教师教育类课程、实践环节等,统一安排实习支教、从业技能训练、从业技能大赛等。在通识必修课中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军事理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劳动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等课程,培养学生政治素养、思想道德品质及职业素养;在通识选修课中设置人文素质类、科学素养类、美育类和创新创业类模块,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和创新精神;在实践环节中设置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劳动教育、从业技能训练等,在专业课中设置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政策法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等,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教育情怀、仁爱之心等。

3.学校如何设计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培养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

遵循专业认证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共性与个性发展需求,学校出台了《新利体育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按照“二年一微调,四年一论证”的原则,根据教学单位对人才需求调研分析状况、学生发展、学生诉求,学校统一研究决定,定期组织开展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不断完善相关教学管理制度。

为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需求,学校开设了500余门通识选修课程,涵盖人文素质类、科学素养类、美育类、创新创业等领域。

学校出台了《新利体育辅修/双学位专业管理方法》《新利体育本科生转专业管理办法》,定期组织学生转专业工作。学校出台了《新利体育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建立学生与指导教师双向选择制度, 保证每个学生有一位全程学业导师,实现对学生的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


 

科研处

1.拟认证专业的依托学科情况

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以做优新师范,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强化学科专业内涵建设,牵头建设德州市家庭家教家风研究院。

数学与大数据学院:在统计和大数据交叉融合方面形成了学科特色。现有1个山东省青创团队,1个山东省数据开放创新应用实验室。

生命科学学院:依托山东省高等学校农牧业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特色实验室、生物物理交叉技术实验室等平台培养应用型生物科学师范人才。

生态与资源环境学院:以地理学与生态学科为依托,形成生态地理、区域地理和健康地理科研团队,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优秀旅游城市、乡村振兴等大力发展地理科学教育。

2.拟认证专业学术水平及学科特色

教师教育学院:以做优新师范,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强化学科专业内涵建设,以德州家庭家教家风研究院为依托,形成了校城融合、协同发展的小学教育学科特色。

数学与大数据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科研水平高,在智能控制、统计分析等应用数学领域培养了一批青年人才,获批山东省青创团队等。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代表性成果及高层次科研项目较多,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形成了生物科学、食品科学互为支撑的学科特色。

生态与资源环境学院:形成了师范与非师范教育并举、基础与应用学科互补的学科专业体系。

3.拟认证学院学科水平

教师教育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具有多年积累,积极服务地方社会文化发展,为区域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培养了大量小学及学前教育教师。

数学与大数据学院:是山东省数据开放创新应用实验室的依托单位,是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主要支撑单位之一,在统计和大数据交叉融合方面形成了学科特色。

生命科学学院:依托山东省高等学校农牧业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特色实验室,重点建设生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学科,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

生态与资源环境学院:围绕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依托德州市资源环境大数据研究中心、资源环境研究所、区域发展规划研究所,开展学术研究。



 

发展规划处

1.新利体育办学目标定位是什么?

答:学校坚持“以德立校,立德树人,建设有德性、接地气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定位。(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专业能力强、职业素养高,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学科专业定位:以文理为基础,工科为重点,大力发展新兴和交叉学科,着力打造师范教育和“健康+”等应用型专业集群,形成特色鲜明、融合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服务面向定位:根植德州,面向山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2.“十四五”规划中关于师范专业发展的规划有哪些内容(新利体育师范类专业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是什么?)

答:学校“十四五”规划中明确“以文理为基础,工科为重点,大力发展新兴和交叉学科,着力打造师范教育和‘健康+’等应用型专业集群,凝练形成特色鲜明、融合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的学科专业定位,“十四五”期间将做优师范类专业作为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内容,以师范专任认证为抓手,不断推动专业认证工作,将11个师范类专业类全部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二级)作为重要发展目标。(此外“十四五”规划中进一步明确按照“岗位需求-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反向设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对标行业职业标准,构建紧跟生产过程、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完善学生评价体系,完善学校-学院-学生 三级联动机制,建立同行-督导专家-师生-第三方多元化评价体系,实施学校-用人单位,在校生-毕业生的多跨度满意度评价,进行全环节监控,内反馈与外反馈相结合,对目标达成进行质量评价,不断推进由内部评价、自我评价、过程评价向结果评价、社会评价、学生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的转变,把“学生满意”和“社会满意”作为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强化双师型教师建设;打造智慧图书馆,提升馆藏图书质量,拓展数字化信息资源平台等均与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及标准相契合,为学校有效推进师范专业发展,提高师范类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了全方位的系统规划和重要保障。)

3.新利体育历史沿革

答:新利体育是山东省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德州市唯一一所公办本科院校。学校始建于1971年,学校前身是德州师范专科学校,1998年,德州师专、德州教育学院和德州市直业大三校合并,组建德州高等专科学校。1999年后,先后合并了德州工业学校、德州市第一职业中专、德州农业学校、德州卫生学校和德州市体育运动学校等5所专业学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新利体育。2006年,学校在全国同类院校中首批、全省同类院校中率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9年被山东省教育厅和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第一批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012年管理体制上划,由省教育厅主管;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7年获批山东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21年被山东省教育厅确定为应用型本科高校首批建设单位;2022年被山东省教育厅确定为硕士学位授予精准培育单位。


 

就业指导处

1.毕业生跟踪调查是如何调查的?

答:新利体育严格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教学厅函〔2013〕25号)要求,切实做好我校每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及发布工作,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把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展示高校育人成果的重要契机。学校出台了《新利体育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实施意见》,建立了“学校-就业指导处-学院-班级”四位一体的调查工作推动体系。结合毕业生就业方案数据库、“山东高校毕业生离校未就业实名管理服务系统”的跟踪就业状况信息对本校各专业就业状况的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领导同志亲自部署安排,院系和有关部门具体负责,组织就业工作骨干力量成立专班进行就业质量年报编制工作,切实提高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质量。

2.如何充分利用“第三方”的相关质量评价数据?

答:学校由第三方依据问卷统计和数据分析撰写就业质量调查报告。报告主体内容需要充分、客观反映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基本情况、留鲁就业情况、工作主要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对教育教学的反馈等方面情况。包含分院系、分专业的就业状况,创新创业、有就业意愿尚未就业毕业生、升学、暂不就业等情况。结合实际,突出本校在鼓励毕业生基层就业、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就业指导服务、就业反馈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特色和经验做法。健全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切实推动建立完善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经费拨款、院系设置、专业调整的联动机制。

3.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查数据来源?

答:就业指导处:当年应届毕业生,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山东省教育厅高校毕业生就业网。山东省人社厅就业信息网、山东省教育厅就业信息网。






 

财务处

1.如何将专业认证工作纳入到日常工作中的?

学校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分级负责”的财务管理体制,预算的编制充分体现向教学一线倾斜的原则,优先保障教学经费支出。在预算编制时充分考虑师范专业所需各类经费,通过编制执行预算,监督预算执行,合理确定教学经费比例,师范类专业的教学日常经费占比逐年提高,用于保障师范专业培养高质量人才。预算中安排师资培训费用于教师的继续深造,提高教师素养水平。日常优先报销安排专业认证各项工作的经费开支。

2.学校如何保障落实师范生培养经费?

财务处为师范专业认证提供经费保障,每年通过教务处、实验管理中心、图书馆等职能部门安排相应的教学实践经费、教学设备、实验室建设及维护、图书资料等支出。在学院下设各类专项经费用于保障师范专业的实习实训、资料购置、学生活动、就业指导等,确保高质量培养师范生。

3.对应专业认证指标

指标6.1[经费保障]专业建设经费满足师范生培养需求,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不低于13%,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生均教育实践经费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

学校教学日常运行经费不断增加,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逐年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和物理学专业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和生均教育实践经费支出高于学校水平,且逐年增加。(见下表)



   



 

资产管理处

1.新利体育固定资产总体情况怎样?

截止2022年12月31日,我校固定资产账面总值是183224.39万元,其中,房屋建筑物、构筑物账面原值139235.49万元;通用设备账面原值23908.00万元;专用设备账面原值7181.60万元;文物和陈列品账面原值511.29万元;图书档案账面原值6587.24万元;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账面原值5800.75万元。

2.新利体育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各有多少?

截止2022年12月31日,我校土地面积1238619.85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689054.11平方米,其中,办公用房面积37477.67平方米,教学用房(教室、实验用房)面积318335.43平方米,学生公寓用房225120.21平方米。

3.新利体育师范专业办学特色是什么?

以德铸师魂,以精强师技。




 

后勤管理处

1.是如何将专业认证工作纳入到日常工作中的

答:一、成立“新利体育师范认证后勤工作小组”,制定“新利体育“师范认证”后勤保障工作方案”,将师范认证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一线工作法,真正做到党员领导干部靠前指挥、全员行动参与。

二、召开师范认证工作后勤保障专题会议,认真研究、布置落实学校有关师范认证工作任务,明确职责、落实分工。

三、认真组织学习师范专业知识手册,加大师范认证工作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评估氛围。

四、积极行动,主动对接实施师范认证专业的所属二级学院,密切配合,全力做好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各项后勤服务保障工作。

2.职能部门工作对应专业认证的哪一个指标

答:后勤管理处对应专业认证标准指标中:六、支持条件。


 

教学质量督导与评估处

1.学校是否建有质量保障体系?

答:针对认证一级指标“质量保障”,查漏补缺,修订制定《新利体育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修订)》等六个文件,推进教学质量督导评估改革,建立学校、学院、专业、课程“四级链接”教学质量持续改进体系,为做好师范类专业认证做好准备工作。

2.学校如何加强人才培养的过程监控?

答:构建了目标设计质量监控、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和目标达成质量监控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目标设计质量监控体系实现对专业培养目标确立的监控、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的监控、人才培养方案可行性的监控。采取“多层次、多元化、多跨度、全环节”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全环节监控。“多层次”督导队伍指校、院教学督导、学生教学信息员三个层次组织体系;“多元化”评价主体指同行评价、督导专家评价、教师评生、学生评教和第三方评价(用人单位、实习单位、学生家长及学生等利益相关方)。“全环节”指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见习实习、考试等;多跨度评价模式指采取以“日常”“定点”“定期”,“日常”指督导专家随时评课,“定点”指期末时学生网上评教,“定期”指期中和期末教学检查。目标达成质量监控体系采取内反馈与外反馈闭环式目标达成质量监控。“内反馈”是对课堂教学、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反馈—整改—检查,再评价—反馈—整改—检查”的闭环循环。“外反馈”是对毕业生进行中期发展跟踪监测,通过用人单位、学生及利益相关方对毕业生的发展情况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定期评价,学校根据评价结果再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3.学校针对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专业发展制定了哪些文件和有哪些具体举措?

答:我校针对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实习等相关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活动制定了质量标准与评价指标体系,要求教师课程内容设置贴近当下基础教育现状。指导各专业定期聘请中小学校长、优秀教师就基础教育前沿问题及新举措、新方法、新案例等进行专题讲座,并对相关老师进行听课、磨课活动以助其提升。鼓励教学教法教师积极参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进入基层单位挂职锻炼,参与基础教育教学活动。在岗位考核和奖励性绩效工资、职称评审中给予政策上适当倾斜。

4.学校层面针对专业制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培养方案等是否有统一的规定?

答:以师范类专业认证为契机,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1.重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晰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树立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以产出为导向,对照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学前教育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对接社会需求,要求专业按照“ 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基本思路,重构人才培养方案,明晰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2.增加通识教育课程资源,扩大选修课比例。构建美育课程群,为进一步拓展师范生文化知识基础,增设了“书法与书写技能”“普通话与教师口语”“艺术鉴赏”等课程,提高师范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3.优化教学大纲。要求在所有课程教学大纲中增添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充分发挥课程课堂“主渠道”的育人价值,深度挖掘课程中真善美思政教育资源和生动有效的育人元素,促进专业课、公选课及实验课等专业基本原理、前沿知识、实验技能与课程思政教育有机融合。

4.优化教育师范类课程设置。使教育理论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融入到学校整体课程体系中,形成一套科学、实用的教师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师教育类公共必修课在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的基础上,增设了《多媒体教学设计与操作》《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教师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由教育学、心理学、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计算机科学与应用课程模块组成。

5.学校层面针对专业制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评价等是否有统一的规定?

答:有。学校已出台文件《新利体育人才培养目标评价实施办法》(德院政字[2020]69号)、《新利体育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实施办法》(德院政字[2021]59号)。


 

合作发展处

1.有效建立大学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协同培养机制

一是加强与德州教育系统深度合作,与德州市教体局签署《德州市教育和体育局新利体育合作协议》,聚合优势资源,服务德州教育高质量发展。二是成立新利体育附属第一实验小学及附属联盟校,推动与经开区基础教育合作,选派优秀骨干力量担任一实小和联盟校主要负责人,安排优秀毕业生到学校实习帮教,学院各层次领导多次到一实小调研指导,找准合作定位,积极协调帮助解决优质资源短缺、校际间教育发展不均衡等矛盾。

2.为教师搭建专业化发展平台,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出台了《新利体育教师挂职锻炼管理办法》《新利体育“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行动计划》《新利体育教师培养培训暂行办法(修订)》等系列文件,坚持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协调创新、互利共赢,建设高素质应用型教师队伍。二是与山东有研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泰山体育集团等知名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推动校企专家良性互动,将业务真实问题融入课堂,推动学以致用。三是选派优秀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真正了解企业需求,解决企事业单位痛点、难点。截止目前,学校已经选派挂职锻炼教师共计907人,占专任教师比例60%以上。


3.充分利用校友影响力,不断提升学校社会声誉

目前,校友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服务母校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力度日益加大,学校服务校友、校友反哺母校的良好环境正在形成。下一步要进一步做好校友工作,一是深刻认识到校友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校友是学校战略性资源,对学校的事业发展、声誉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二是密切学校与校友之间的沟通联络,及时掌握校友动态信息,切实为校友服务,关注校友需要,使校友对学校有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鼓励优秀校友参加学校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使校友的个人发展与学校的建设形成良性互动、良性循环,实现共赢。





 

图书馆

1.图书馆是如何将专业认证工作纳入到日常工作中的?

图书馆打造师范生“三全育人”资源服务体系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简称“三全育人”)育人的要求,图书馆凭借文献资源优势和文化传播优势,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主动嵌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实施保障,充分发挥学校“第二课堂”作用,纵深推进服务育人职能,为我校师范认证工作提供全方位资源保障服务。

一、加强馆员队伍建设,强化师范专业教学科研服务能力

为了在资源供给、服务保障等方面为全校师生提供更加精准、深层、专业、知识化服务,图书馆切实加强馆员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能力,持续为我校师范专业教学和科研提供高效服务。

1.在全体馆员中开展“我学习,我承诺,我践行”主题教育活动;实施首问负责制,通过提升馆员精神面貌,提升服务质量。

2.通过集中学习、业务讲座、业务培训等形式,提高业务技能,全面提升全体馆员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

3.完善各项工作标准和规章制度,使各项业务工作向标准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为高质量服务提供制度保障。

二、提升文献资源建设质量,构建多元化师范专业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图书馆紧紧围绕学校教学和科研需求,积极提升文献资源建设质量,构建深度契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多元化文献资源保证体系,持续为学校师范专业教学和科研提供资源保障。

1.发挥各学科专家优势,提升文献资源建设与教学、科研的契合度

为更好的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图书馆充分发挥各院部专家的学术优势,通过微信群、QQ群等工具与文献资源建设专家委员会及各院部教师建立长期有效的联系,积极调动各学科专家参与馆藏建设,并根据学校发展动态和学科、专业发展变化,及时调整采购方向和重点,为全校教学和科研提供文献保障。

2.积极开展读者荐购工作,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

为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提高文献保障能力,图书馆积极推进读者荐购工作,充分利用网上选书系统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优势,积极推广网上选书系统,帮助广大读者及时了解本学科文献出版动态,方便读者为图书馆文献采购提供参考意见,调动读者参与馆藏建设。

3.加强特色资源建设,开展精品馆藏建设工作

为提高馆藏建设质量,加强特色资源建设,图书馆开展精品馆藏建设工作,将某一学科领域公认的权威代表性图书及该学科领域畅销或是影响大的图书进行搜集、整理、研究和归纳,按学科专业体系,编制成目录,然后上传到图书馆网站,供读者浏览利用,以指导读者阅读。

4.开展文献传递服务,提升文献保证能力

为提升文献保障能力,图书馆与国家图书馆、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证系统)、CASHL(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NSTL(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等单位建立馆际合作,开展文献传递服务。

5.编制院部联合目录,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通过开展院部资料室文献目录编制工作,实现了全校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益。

三、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以师范师生为重点的读者服务工作

图书馆紧密配合学校师范类人才培养工作,牢牢把握“三全育人”的深刻内涵,以资源为依托,在传统借阅、参考咨询服务的基础上构建以资源推广、信息素质教育、学科服务为创新内容的服务保障体系,将“三全育人”理念贯穿于图书馆工作方方面面,以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坚实的专业技能和较好的科学文化素养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建立从新生入校至毕业生离校,从人文素养到科学素养、信息素养教育,从线下到线上,从全员育人到育全员的“三全育人”体系。

1.以书香展厅为平台,积极打造人才教育的“第二课堂”

图书馆凭借文献资源和文化传播的优势,聚焦“新时代”,通过主题书展、新书展、读书交流、书展参观、书展解说等多种主题活动持续实施人文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点燃读者兴趣,激发读者热情,帮助读者在学习中启迪智慧、创造思想。

2.依托馆藏信息资源、实施信息素养教育

实施由新生入馆教育、数字资源及服务平台使用讲座、文献信息检索课程教学、信息素养知识技能竞赛组成的“四位一体”信息素养教育,同时探索嵌入式学科服务模式,深入教学一线开展学科信息服务。

3.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创建立体式服务平台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空间功能,创建由智慧图书馆门户、学科服务平台、图书馆微信、移动图书馆、电子文献借阅机等组成的智能化、立体化服务平台,嵌入新媒体技术,整合各类资源,拓展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功能,增强服务的精准性、便捷性、持续性,为师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全天候、高质量的服务。

四、优化师范育人环境,开展图书馆文化建设工作

为发挥图书馆环境育人职能,图书馆确立了“引启科学智慧,涵养人文精神”的文化建设总原则,开展了一系列文化建设工作,努力打造全方位文化育人空间。

1.建设了本馆独具特色顶层设计文化、资源建设文化、读者服务文化、视听文化、绿植文化、空间装饰文化、标牌文化等。

2.打造了融学习中心、文化中心、知识花园为一体的博文借阅中心;

3.美化了融收藏、学习、交流为一体的古籍阅览室;

4.建立了融展览、宣传、活动为一体的书香展厅;

5.建立了融展览、教育、资料保存为一体的任继愈生平网上展厅;

6.建设了集收藏、展览、学习、交流和研究为一体的公共文化教育场所——桑恒昌文学馆;

7.建设了彰显大学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博文楼文化大厅。

五、积极融入学校协同育人服务体系,搭建育人平台,提升育人实效

为实现协同育人职能,图书馆联合学校多部门,积极引进学生社团,搭建服务育人平台。

1.成立“纸之韵”剪纸工作室,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了解剪纸艺术,培养大学生对剪纸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大学生的鉴赏力、审美力和表现力,同时给剪纸爱好者提供一个鉴赏交流平台。

2.组建以校内事务助理、勤工助学学生、学生志愿者为主体的学生馆员队伍,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崇仁读书会、繁露阅读时空,图书漂流、读书会、读书月活动中,为学生搭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平台,创建图书馆和学生 “共建、共管”的和谐局面。

3.搭建“繁露阅读时空”活动平台,积极举办“真人图书馆”活动,以“分享经验,增进交流”为主线,采用一种面对面沟通的形式,实现读者与“真人图书”零距离,借阅“真人图书”的别样人生,实现对学生的榜样引领。

4.设立“崇仁读书会”和“博文读书会”活动平台,供学生共同分享阅读感悟,自由畅谈读书体会,在分享与交流中激发认知火花,产生思想共鸣;在沟通中感动,在感悟中收获。

5.成立“桑恒昌诗社”

依托桑恒昌文学馆,为诗歌创作爱好者搭建一个学习、创作、交流平台,通过开展阅读诗歌、采风创作等活动,营造良好的诗歌文化氛围,激发广大诗歌爱好者的创作热情,以便于培养更多诗歌人才,繁荣诗歌创作、弘扬诗歌文化。

一系列学生活动平台的搭建,使服务职能不断得到延伸,为我校各类人才培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服务保障。

2.图书馆工作对应专业认证的哪一个指标?完成情况如何?

新利体育关于师范专业认证的纸质图书的材料

(一)通用指标

1.指标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要求“生均教育类纸质图书≥30册”。

文中对“教育类纸质图书”的解释为:“教育类纸质图书包括课程论、教学论、学科教学、教育科研、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纸质图书。”

2.图书馆馆藏总量

文献资源:纸质图书(馆藏总量240.7129万册,截止于2022.8)

图书馆近五年藏书总量统计表




(二)小学教育专业专用指标

1.指标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

6.3 [资源保障]指标:

专业教学资源满足师范生培养需要,数字化教学资源较为丰富,使用率较高。教育类纸质图书充分满足师范生学习需要。生均教育类纸质图书不少于30册。建有中学教材资源库和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库,其中现行中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每6名实习生不少于1套。

2.小学教育专业资源保障情况

新利体育图书馆拥有纸质藏书240.7129万册(截止2022.08.31),其中,馆藏师范专业通用教育类图书82945册(截止2022.08.31),小学教育专业图书数量为147780册(截止2022.08.31)。电子资源方面,学校注重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与发展,图书馆拥有电子图书1489965万册(截止2022.08.31),网上数据库20种(截止2022.08.31)。另外在图书馆主页上还搜集链接了大量的共享和免费电子资源,供师生教学和科研使用。已建成业务管理系统(即:文献管理集成系统WXGJXT)、图书馆主页系统(TSGWEB)、移动图书馆系统(YDTSGXT)三位一体数字图书馆,引进了《学科网》、《中国知网》、《超星读秀学术搜索》等大型数据库,且提供网上在线检索服务。无论是纸质图书还是数字资源,都能够满足学前教育专业教学需求。

(三)地理科学专业专用指标

1.指标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

6.3 [资源保障]指标:

专业教学资源满足师范生培养需要,数字化教学资源较为丰富,使用率较高。教育类纸质图书充分满足师范生学习需要。生均教育类纸质图书不少于30册。建有中学教材资源库和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库,其中现行中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每6名实习生不少于1套。

2.地理科学专业资源保障情况

新利体育图书馆拥有纸质藏书240.7129万册(截止2022.08.31),其中,馆藏师范专业通用教育类图书82945册(截止2022.08.31),地理科学专业图书数量为130766册(截止2022.08.31)。电子资源方面,学校注重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与发展,图书馆拥有电子图书1489965万册(截止2022.08.31),网上数据库20种(截止2022.08.31)。另外在图书馆主页上还搜集链接了大量的共享和免费电子资源,供师生教学和科研使用。已建成业务管理系统(即:文献管理集成系统WXGJXT)、图书馆主页系统(TSGWEB)、移动图书馆系统(YDTSGXT)三位一体数字图书馆,引进了《学科网》、《中国知网》、《超星读秀学术搜索》等大型数据库,且提供网上在线检索服务。无论是纸质图书还是数字资源,都能够满足学前教育专业教学需求。

(四)生物科学专业专用指标

1.指标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

6.3 [资源保障]指标:

专业教学资源满足师范生培养需要,数字化教学资源较为丰富,使用率较高。教育类纸质图书充分满足师范生学习需要。生均教育类纸质图书不少于30册。建有中学教材资源库和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库,其中现行中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每6名实习生不少于1套。

2.生物科学专业资源保障情况

新利体育图书馆拥有纸质藏书240.7129万册(截止2022.08.31),其中,馆藏师范专业通用教育类图书82945册(截止2022.08.31),生物科学专业图书数量为104676册(截止2022.08.31)。电子资源方面,学校注重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与发展,图书馆拥有电子图书1489965万册(截止2022.08.31),网上数据库20种(截止2022.08.31)。另外在图书馆主页上还搜集链接了大量的共享和免费电子资源,供师生教学和科研使用。已建成业务管理系统(即:文献管理集成系统WXGJXT)、图书馆主页系统(TSGWEB)、移动图书馆系统(YDTSGXT)三位一体数字图书馆,引进了《学科网》、《中国知网》、《超星读秀学术搜索》等大型数据库,且提供网上在线检索服务。无论是纸质图书还是数字资源,都能够满足学前教育专业教学需求。

(五)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专用指标

1.指标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

6.3 [资源保障]指标要求:

专业教学资源满足师范生培养需要,数字化教学资源较为丰富,使用率较高。教育类纸质图书充分满足师范生学习需要。生均教育类纸质图书不少于30册。建有中学教材资源库和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库,其中现行中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每6名实习生不少于1套。

2.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资源保障情况:

新利体育图书馆拥有纸质藏书240.7129万册(截止2022.08.31),其中,馆藏师范专业通用教育类图书82945册(截止2022.08.31),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图书数量为122870册(截止2022.08.31)。电子资源方面,学校注重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与发展,图书馆拥有电子图书1489965万册(截止2022.08.31),网上数据库20种(截止2022.08.31)。另外在图书馆主页上还搜集链接了大量的共享和免费电子资源,供师生教学和科研使用。已建成业务管理系统(即:文献管理集成系统WXGJXT)、图书馆主页系统(TSGWEB)、移动图书馆系统(YDTSGXT)三位一体数字图书馆,引进了《学科网》、《中国知网》、《超星读秀学术搜索》等大型数据库,且提供网上在线检索服务。无论是纸质图书还是数字资源,都能够满足学前教育专业教学需求。

目前设有5个流通书库、1个工具书阅览室、1个现过刊阅览室、1个报纸阅览室(考研学习室)、1个古籍阅览室、1个电子阅览室、1个自修室(考研学习室),图书馆A座设桑恒昌文学馆,东区博文楼设博文借阅中心,共拥有阅览和自修座位2094余个。借阅处设12台公共查询机和三台触摸式查询机。二楼大厅放置2台歌德电子书借阅机、1台电子报刊阅读机。目前可为读者提供图书、期刊的外借和阅览、参考咨询、电子阅览等多种服务。

3.图书馆关于文献资源及利用情况的报告(简版)

图书馆概况

现有在职人员50人,设有五部一室:资源建设部、流通典藏部、阅览服务部、阅读推广部、参考咨询部、办公室。

图书馆大楼总面积2万平方米。拥有纸质藏书2407129万册(截止2022.08.31)、电子图书1489965万册、电子期刊68.0982万册,网上数据库20种。订购现刊5127种(含外文),中外文报纸41种。我馆收藏的《六书正讹》《弘简录》《国语》《二程全书》《韩非子》《六经图》《孔丛子》等古籍均为明清刻本,入选《山东省珍贵古籍名录》。还收藏有《四库全书》《四部丛刊》《民国丛书》《孔子研究》和英文版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等大型珍典。

共有阅览和自修座位2094余个。阅览室每周开放84小时,考研学习室每天开放15小时(周开放105小时)。

图书馆制定了《新利体育图书馆规章制度》《新利体育教学院部资料室管理办法》。



 

实验管理中心

1.职能部门是如何将专业认证工作纳入到日常工作中的

实验管理中心负责学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地理科学、生物科学、小学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实验实训室配置齐全,实验条件满足专业实验教学要求。为提高四个师范专业的实验教学水平,学校搭建了2个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平台,建有“三字一话”训练室、微格教室、远程教学观摩室、口语表达训练室,慕课室、多媒体制作室、STEAM教育实验室等,满足师范生教师技能培养要求。为拓展学生现代科技意识和实践技能,建有演示实验室、机器人实训室、无人机实训场地等,培养了学生应用现代技术的能力。为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学校建立了计算机教学中心,中心拥有计算机1673台,能够满足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要求。教育教学设施实施专人管理、定期维护更新。实验实训室建立了网上预约管理系统,面向师范生全面开放,师范生可随时自主预约,方便了师范生使用。

为加强实验室管理,学校出台了《新利体育教学、科研设备维修管理办法》《新利体育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效益评价办法》《新利体育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新利体育大型精密仪器开放共享管理办法》《新利体育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办法》等,并加强监管力度,每年对新入职的教师和新生进行实验室安全培训和安全测试,有效地保证了实验室的运行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2.职能部门工作对应专业认证的哪一个指标

对应第六大项中的第二小项[设施保障]。第八大项中的第三小项[成长指导]。

3.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是怎样的?

近几年一直强化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将实验技术队伍纳入教师系列,采取专兼职结合、核算工作量的办法,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验教学和实验技术工作,招聘高学历人才补充到实验技术队伍中,实验技术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得到了很大改善。同时每年开展实验技术立项和自制仪器设备研究工作,开展实验技术成果奖、实验技能名师奖评选工作,有效地促进了实验技术队伍实验技能水平的提高,强化了对学生的实验技能的指导工作。实验室采用网上预约形式,让学生能更好的利用实验、实训室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提升师范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

1.对标毕业要求

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下设现代教育技术教研室,负责全校师范类专业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开设。此门课程的开设,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熟悉各类教学资源获取和处理的方法和技巧,掌握多媒体课件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和开发等相关知识技能,进而使学生达到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目标,使未来的教育工作者能够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升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

2.对标支持条件

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现管理多媒体教室230间,智慧教室15间,可以满足师范生培养要求,除此之外建有教师教育实训中心,包括高清录播教室3间,微格教室12间,现阶段可满足高清录播、课程直播、远程观摩、师范生职业技能培训等功能,为学校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和提升教育办学质量奠定了技术和硬件基础。学生通过不断实操—演练—评价过程中快速强化、巩固教学技能,掌握科学、规范的教学设计方法,为师范生提升课堂教学能力提供帮助。

3.对标课程与教学

在课程实施方面,为满足线上教学的需要,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进一步加强硬件条件建设,为多媒体教室提供线上学习功能,为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展开教学提供了技术保障。

4.学校信息化支撑教务教学现有条件

(1)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善。

2017年学校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教育信息化示范单位。基础网络万兆到楼宇,千兆到桌面,无线网络全覆盖,校园网总出口20Gbps,网站、业务系统实现IPv6及HTTPS全面支撑。数据中心计算、存储资源充足,拓展“云上空间”应用。

(2)智慧教育空间初具规模。

学校建设微格教室、智慧教室以及常态化录播教室、虚拟演播室、VI虚拟教室等现代化教室40余间,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仿真、机器人等高新技术实验室20多个。正在进行200余间智慧化多媒体教室改造,具备进一步推进智慧教学融合创新的条件。

(3)智慧教育新生态基本形成。

以身份统一认证、统一门户平台、统一公共数据平台为基础,完成数据治理并建成数据中台、业务中台及全量数据库。搭建网上办事大厅、综合填报系统、智慧教育教务管理、科研管理、协同化办公、学工管理、人脸识别、智慧大屏等管理和服务信息化平台,全面助力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

(4)数字教学资源应用效果显著。

建设一批高质量数字课程和网络教学平台,包含280多门优质在线课程,满足学生日常学习需要,日均访问量5万多次,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

(5)师生数字素养和技能有效提升。

将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纳入学生教育培养的全过程,定期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等信息素养课程,个性化定制培养学生基于信息化手段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将信息化教学、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作为教职工培养培训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各种专题培训,促进教学工作与信息化的深度结合。

(6)新技术创新应用有效探索。

政-校-企合作共建“一学院一中心一基地”,实施“项目+团队”“人才+基地”等人才培养新模式,有效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推动地方高校特色发展,实现校地、校企共赢发展。



 

创新创业学院

1.职能部门是如何将专业认证工作纳入到日常工作中的?

答:(一)出台相关制度文件激发师生积极性

1.2019年学校建立了创新创业教育联席会议工作制度,成员包括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和学生工作处、团委、教务处、科研处、发展规划处、招生就业处、实验管理中心等主要负责人。

2.2020年学校出台《新利体育创新学分和技能学分认定办法(2020年修订)》,实施创新学分认定及置换制度。学生通过参加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撰写研究论文、申请专利等,取得响应级别的创新学分,并可以置换为第一课堂学分,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创新活动。同时出台了《德院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管理办法(2020年修订)》《新利体育州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2020年修订)》等制度,建立师生团队奖励机制,鼓励师生团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奖励取得优异成绩的个人、团体。

3.2020年出台《新利体育学生工作考评办法》;2021年出台《新利体育教师教学荣誉评选实施办法(试行)》;2022年出台《新利体育关于印发<新利体育教学业绩认定与计分办法>等3个办法的通知》《新利体育关于印发<新利体育高水平教研科研业绩核算及奖励办法(试行)>通知》;2017年出台《新利体育首次岗位聘用实施方案》及2023年《新利体育首轮岗位聘用聘期期满考核实施方案》等。在以上系列文件及教师职称评审文件中,均体现了对教师及辅导员相应创新创业工作的业绩认定、考核及评价等,激发教师对创新创业工作的积极性。

(二)构建“三元协同、三位一体、五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

以“全方位拓展、全领域覆盖、全链式指导”思路引领,构建并不断完善“三元协同、三位一体、五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形成“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创新创业生态链,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创新创业就业良性循环。

校政企“三元协同”全方位拓展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构建了课程建设、实践活动、基地支撑“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不断完善;形成了“课程初创—项目中创—竞赛深创—基地精创—产学共创”的“五创融合”全链式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模式。

(三)完善“1+1+n”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围绕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核心理念,结合“一践行三学会”的要求,不断完善“1+1+n”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启发式、探究式、案例式、研讨式等多种教学形式,把创新思维、发展意识、社会责任感等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堂。

1.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1门必修课《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程,共有五个课程目标,分别是价值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发展目标,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业能力的同时,又将发展意识、社会责任感融入,为师范生就业创业打下坚实基础。2021-2022年,共对234个班次近1万学生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宣讲、创业意识培养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2.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 1门SYB(创办你的企业)培训,在教会学生如何创业的同时,也教育学生要用发展意识伴随成长。SYB(创办你的企业)培训形式的多样化,不仅有利于培养师范生创新思维,也在模拟创业中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师范生的就业创业竞争力。2019年我校获批开展“三个一”创业能力培训资质,2020年度培训近6000人,2021年度培训在校生1700余人,2022年度培训在校生近1000人。

3.多门创新创业类的通识选修课程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对“全体师范生”和“部分师范生”进行区别教学,这是根据不同学生不同专业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创业意识。2021年度开设的专创融合课程共有58门,2022年度开设的专创融合课程有88门,其中智慧树平台在线开放课程有2门。

(四)开展多种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组织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新创业讲座等创新活动,培养师范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开展创新创业沙龙、“跳蚤”市场、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整合政府、教育培训机构、幼小初等各方资源,增强师范生的创业实践及就业的综合能力。

创新活动成果:2021年我校参与学科竞赛的学生18800余人次,参与率85%以上,有205人次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决赛奖励69项,其中,有12人次获得国家级一等奖9项、79人次获得国家级二等奖29项、109人次获得国家级三等奖30项。获批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9项,立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78项。2022年我校参与学科竞赛的学生为25000余人次,参与率85%以上。获国家级一等奖7项、获奖学生16人次,二等奖36项、获奖学生131人次,三等奖61项、获奖学生221人,优秀奖4项、获奖学生6人。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35项,校级立项105项。

创业活动成果:2019年搭建了公益性的大学生创业平台—“七点创业谷”,获批德州市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并纳入省级众创空间平台管理体系。目前“七点创业谷”在孵化大学生创业项目67个。2021年新利体育与德州市大数据局、山东黑马集团合作共建德州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筑面积6000余平,2个师生共创项目成功入驻,吸引社会投资400余万元,依托基地申报的“智慧农业及食品安全追溯大数据产业创新中心”成功获批山东省大数据产业创新中心。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就业统计中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475人占比8.82%,2022年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590人占比9.80%

(五)培育创新创业师资

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二是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化、学科化进程,实现对学生专业创新思维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是制定好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建立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培训体系。四是鼓励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和企业开展项目合作,使教师跟上产业发展步伐,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五是培养一批“创新指导名师”“创业指导名师”,并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考核激励机制,在职称评聘、岗位考核、绩效评价等工作中,提高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目前拥有竞赛指导教师近200名,兼职创新创业导师42名,SYB培训讲师65名,山东省省级创业指导师2名,创业咨询师10名。

2.职能部门工作对应专业认证的哪一个指标?

答:对应的是《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中的2.0毕业要求和8.0学生发展。

2.2 [教育情怀]: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领路人。

2.7 [学会反思]: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8.3[成长指导]:建立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适时为师范生提供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满足师范生成需求。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2021-2022 新利体育·luck18(中国) 鲁ICP备15026974号-1 POWERED BY Rosio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