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校园文化 · 德苑人物 · 正文

傅志超:乐业为本,工匠精神育人才

发布时间:2020-10-30

阅读:

“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在一代代的师生传承中,“先生”所口传心授的不仅仅是学问,更是道义。达者为先,师者之意,作为大学里的教书“先生”,傅志超老师身上有一股坚定的乐业精神。“把专业研究与教学工作定位自己的兴趣点是乐业之本”,傅志超老师说。这股乐业精神,就是为傅志超老师的教学不断助力的一股源头活水。

“想教书先育人”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傅志超老师把这句话印在了心里。大学过程,是学生由少年步入青年的纽带,也是步入社会的纽带。作为专业教师,傅老师认为“在课上、课下引导学生把‘人’做好了”,才能把这个“纽带”扣好。

育人,不仅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是磨炼学生的精神品质。独立,是每个大学生进入校园时首要面临的挑战。傅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树立起独立的精神意志,在每年入学教育时,他从介绍大学生活入手,围绕着如何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结合生动的实例给同学们启发。学习,更是大学生活的重心。大学如何发现自己该学什么?怎么去自学?为了使同学们适应大学里自主学习的状态,他鼓励学生组织创新创业团队、兴趣社团,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去社会实践或志愿活动。使同学们在团队合作和与一线的设计师、工程师的学习、交流中,切身体验人与人的合作与交流。“转识成智,化性为德,以业为志,由技入道”,这是傅老师“育人”的心得。

除了平日里的鼓励,傅老师也不断传递着对于同学们的更深刻的关心。身体瘦弱的同学,他会嘱咐加强营养;同学生病了,他会嘱咐好好休养、多多锻炼身体……“傅老师是同学们的良师益友,平常特别关心同学,虚心教导同学,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的教给学生,相信自己的学生。”2016级的李锦涛说。傅老师的这种关爱,是最恰如其分的育人方案。

站在前沿的专业导师

艺术设计是一门前沿性学科,作为专业导师,傅志超老师在教学中一直用精准敏锐的眼光定位艺术领域的前沿动态,以教促学,为课程注入源源的活水。

“因为专业特点,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不是讲授课,而是合作与切磋的过程。”傅志超老师说。在艺术设计领域的教学中,傅老师更看重的是对专业知识的解读、优化选择及对僵化事物的瓦解。在讲解完基础理论内容后,他会模拟设计项目与工程进行授课,通过对特定项目的分析来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避免套路化教学。为了让理论知识能更好的结合实践技能,他依托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让学生走进生产一线,走进现场,做到与设计师、工程师面对面交流学习。聘请国内一线企业负责人与设计师做系列讲座,使同学们更加深入了解当前的发展动态。傅老师“深入浅出,风趣幽默,能将多年的实际科研经验与教学经验融合与课程当中,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生活趣事相结合。”他的一名学生说。

作为一门前沿性学科的教师,傅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在不断吸收国内外最先进的设计理念与手段,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通过参加学术活动、参观展览、与同类院校横向交流、参加专项比赛等等的方式,傅老师在专业领域始终持有着前沿的教学和学术观点。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傅志超老师尝试着探索出了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不断的探索中,“工匠精神”为他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

我们所知道的“工匠精神”,落到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就是要培育“德技双优工匠后备人才”。“强化工匠精神,对培养学生的专注度、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激发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热情都有很好的帮助”。而真正地践行“工匠精神”的培养理念,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傅志超老师依托美术学院“漆艺传承与创新实验室”,使传统文化与技艺的弘扬落到实处。

“工匠精神的精髓在于专注、精益求精”,艺术人才的培养也不是高高在上、脱离实际的。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傅志超老师更注重充分汲取传统工匠师徒传承的长处,重视口传心授、言传身教,将“工匠精神”真正融入教学的脉络中,让同学们在这样的师生互动中提升对艺术的领悟力和创造力。

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并进,解决了文化理论授课造成的人才培养过程无“技能长板”的情况,一条“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也就此形成。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2021-2022 新利体育·luck18(中国) 鲁ICP备15026974号-1 POWERED BY Rosion.net